诸天宫又称郎官庙,位于闽侯县大湖乡郎官自然村。据民国《郎 官陈氏义房世谱》记载,“郎官”之名缘于当地陈氏为北宋学者陈烈 后裔,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由福州郎官巷迁徙至此,沿袭而称。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在杨桥巷南,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诹官,故名。陈烈亦居此。”陈烈,字季慈,长乐人,出生于宋嘉祐年间,祖籍侯官(今福州市),居郎官巷,为“海滨四先生”之一。
诸天宫是灵山天竺寺金钟殿二十四位诸天之一的紧哪啰王尊天于北齐丁亥年(567年),飞炉迁大湖郎官上井湖地方。宫原为露天石砌,明洪熙乙巳年(1425年〕改为土木结构,明天顺年间(1457年)迁今址。明万历元年(1573年)重建大殿,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中殿、拜台、钟鼓楼等。清光绪壬辰年〈1893年)重建前殿、戏台、左右厢房等,奉祀紧哪啰天王、八大将军。庙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26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依次建有廊亭、戏台、过雨亭、谯楼、钟鼓楼、大殿等,四周以砖土风火墙,布局严谨,循序叠起,错落有致,典雅堂皇。正面青石门额阴刻揩书“诸天宫”三字,下横额阴刻隶书“闽疆保障”四字。面阔五楹四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柱木构架,双坡顶。殿中藻井大小错杂,造工精巧,新颖典雅。宫内石柱楹联,书法真、草、隶、篆四体兼备,功力深厚,且联句也很精妙,蕴含哲理,如戏台联:“当场皆伦理之中,何论是真是假;此地有神明在上,自然可劝可怨”。拜亭联“临在上,质在旁,万古英灵,亦仙亦佛;捍大灾,御大患,一方保障,为国为民”。大殿联:“求则应,叩则灵,休糊涂,磕了头去;视无形,听无声,须检点,扪着心来”等。诸天宫的屋顶构筑利用亭、台、楼、殿之间的长短相间,大小穿插,繁简交替,髙下辅承的配搭与变化,起伏而有节奏感的空间组合,把体态轻盈的马头墙翘角、亭、楼之翼角烘托出来,更显得气韵苍古,自然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