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
简介

中华水韭(学名:Isoetes sinensis Palmer)是水韭科水韭属植物,多年生沼地生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向上丛生多数向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孢子囊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白色膜质盖;大孢子囊常生于外围叶片基的向轴面;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有多数灰色粉末状的两面形小孢子。

该种为中国特有濒危水生蕨类植物。分布于中国江苏(南京)、安徽(休宁、屯溪和当涂)、浙江(杭州、诸暨、建德及丽水)等地。喜温和湿润气候,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浅水池沼、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

中华水韭被认为是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出现于数亿年前的活化石,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50多种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的一种,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属极度濒危的孑遗植物,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概述图参考来源:)

形态特征

多年生沼地生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略呈2-3瓣,具多数二叉分歧的根;向上丛生多数向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长15-30厘米,宽1-2毫米,内具4个纵行气道围绕中肋,并有横隔膜分隔成多数气室,先端渐尖,基部广鞘状,膜质,黄白色,腹部凹入,上有三角形渐尖的叶舌,凹入处生孢子囊。

孢子囊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3毫米,具白色膜质盖;大孢子囊常生于外围叶片基的向轴面,内有少数白色粒状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于内部叶片基部的向轴面,内有多数灰色粉末状的两面形小孢子。染色体2n=44。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在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分布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较寒冷,1月平均气温为2-7℃,7月平均气温为27-29℃,1000-1500毫米。主要生长在浅水池沼,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6-6.5。主要伴生植物有节节草、糯米团、莲子草、水蓑衣及鳢肠等。

分布范围

该种为中国特有濒危水生蕨类植物。分布于中国江苏(南京)、安徽(休宁、屯溪和当涂)、浙江(杭州、诸暨、建德及丽水)等地。

繁殖方法

可试行苞子繁殖法。分生繁殖时可带根整株移植于水湿环境,适量给水,避免干旱及水深过度,同时又要防止蜗牛及其它虫害。

主要价值

水韭属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孑遗属,在分类上被列为拟蕨类,即小型叶蕨类,但它既不同于其它成员如石松、卷柏、木贼,也不同于其叶长而成线形,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的种类。因此在系统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年——濒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Ⅰ级。

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1年9月——濒危。

种群现状

濒危种。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由于农田生产建设和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变迁和水域消失,该种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4]

濒危原因

中华水韭屯溪居群的生存正面临威胁。

保护措施

建议有该种分布的自然保护区、风景保护区应列为保护对象,或在栽培条件下加以保存和繁殖。杭州植物园已从原产地引种保存在水生区内。

*类型:
*标题:
请选择
  • 简介
  • 形态特征
  • 生长环境
  • 分布范围
  • 繁殖方法
  • 主要价值
  • 保护级别
  • 种群现状
  • 濒危原因
  • 保护措施
  • 新增标题
*内容:
语音文件
文件要求:MP3
亲~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